印尼潮州總會 簡介
印尼潮州總會 簡介

印尼潮州總會 簡介

略述潮人(华人)在西加的沧桑史   

前言  西加里曼丹省位于婆罗州岛西部,(婆罗州岛是印尼最大岛、世界第二大岛)简称为西加省。面积约146,807平方公里。占印尼领土面积的7,53%。大部分地区为沼泽,沿海平原和内地山脉,原始森林密布。两个主要城市:首府坤甸和山口洋。有印尼最长河:卡布雅斯河、全长1.143公里。现在是印尼的农业大省。

 

印尼的西加省是华人最集中的地区,西加所有的市镇里住着的几乎全是华人,全省的经济活动也全由华人操控,各行各业里都有华人参与。其原因是华人在西加的历史久远,华人到来时西加还是人烟稀少的原始大森林和沼泽地。西加是华人冒着热带传染病流行的风险,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的拚搏甚至献出生命才开发出来的,西加有今天的样子,华人是功不可没的。

 

历史的事实往往让读厉史的后人感到很意外,在家乡是邻居的潮州人和客家人,来到西加后却因为谋生和利益的分配不均却成为冤家而互相残杀。在西加上演《水浒传》梁山水泊的故事。各占山头、相互讨伐。华人、西加本地马来人土王、土著达雅人、荷兰东印度公司、后来的荷兰政府从公元1650年至1885年的200多年里,相互利用、相互争夺。战争从没停止,最后是以荷兰政府的胜利告终。马来土王和达雅人是大输家,自己的国家成为他人的殖民地。华人虽是失败了、付出很大的牺牲代价。但华人也是赢家,因华人在西加开发出新天地,也在西加占住了脚跟,成为华人的第二故乡。

 

西加的华人主要是广东省的潮州人和客家人,其余还有少数的闽南人和广府人及海南人,潮人和客家人的人数对比是差不多各占一半,经过近200年的竟争、斗争。150年的融合。现在西加的华人已融合成一体,有共同的文化和大家认同的生活习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外地一般都说是“坤甸人”使用两种方言:潮州话和客家话。下面的正文中提到的华人就是指潮州人和客家人的合称。

 

关键词     潮州人   客家人  华人    西加

内容提要   论文的第一部分是讲华人厉史最久远的三发地区的华人,和他们采金矿的奋斗史,到公元1885华人公司被菏兰政府消灭为止。第二部分讲西加坤甸地区和它周围的喃吧哇、万那和卡江流域的华人和采金公司的历史,到1885年被菏兰政府解散为止。第三部分是荷兰统治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印尼独立到今天的华人的遭遇。第四部是讲三个故事来印证前段历史。最后是结束语。

 

第一部分    三发、山口洋地区的华人

华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西加里曼丹的呢?三发县邦嘎地区象鼻山的山坡上有一座妈祖庙,庙里有一个铜锣,上面有铭文记载是康熙26年,也就是公元1687年。庙里还有牌匾写的是康熙25年、公元1686年。距今329年,也就是说329年前华人就在山坡上建庙,证明华人那时已在邦戛安居落户,而且人口也达到一定的数量,才有必要建神庙。那他们到来的时间最低也要比建庙早几十年以上或更长的时间。而公元1650年时期在中国是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后在巩固政权、镇压和屠杀汉族人的时期,改朝换代、政治的动乱、民不聊生。福建和广东两省的人被迫大量逃往南洋避难谋生。

 

而三发的地理位置在南中国海的东南方,三发河河口处水很深,是天然海港,从中国的海船来印尼爪哇岛和南苏门答腊岛必经之路,又靠近马来半岛,所以有一些华人漂流到三发来。并在这里定居,三发县应是最早有华人定居的地方,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华人在三发地区和中国之间,依靠季风的变化来回往返、还把亲友带过来,三发和山口洋地区成为华人的聚居地。

 

西加华人据客家学者罗香林的记载,在十五世纪初潮州海盗林道乾在菲律宾被西班牙舰队打败逃到北加里曼丹的纹莱,汶莱王招他为婿。从此改邪归正定居下来,他的部下也多与本地人通婚,汶莱苏丹和三发苏丹是有血统关系的兄弟王朝,林道乾的那帮潮州兄弟或有的以后迁移到三发地区,山坡上的那座妈祖庙定是潮州人所建,因潮人善航海,以打渔、经商为生、或以半盗半商在海上谋生。海上生活风险很大,妈祖就是他们的保护神。而客家人在中国一般地说生活在内陆,少有拜妈祖的。妈祖庙的建立也说明了当时的航海船只,来往于中国和三发、坤甸之间已相当频繁,海船的设备差、海上风浪大,那妈祖的保佑就尤其的重要了。

        

公元1631到1686年,信奉回教的三发苏丹(Sultan Muhammad Sjaifuiddin)的统治下,三发苏丹势力发展很快,国力也强大,可与爪哇和纹莱的苏丹并驾齐驱。这时期刚好和三发的妈祖庙是同一个时间点,证明了在国力强盛的苏丹领地内有很多的华人定居,华人主要有来自广东揭西的客家人和揭阳、潮阳和普宁的潮州人。华人除了经商以外,也参与生产方面的工作,如农耕、养殖等方面 都给苏丹提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第二任苏丹1686年到1708年(SultanRaden Bima   /Sulta Muhammad Tajuddin)国力更强大。吞并了山口洋、鹿邑、孟加影地区。 也在此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1602年到1798年)已开始入侵印尼,印尼进入被殖民的历史时期,印尼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政府,各地的土王都各自为政。三发苏丹为本身利益投靠荷印东印度公司,可与他们做生意,也利用荷兰人的力量保证自身的安全。而华人在西加的历史和荷印政权是重叠的,荷印政权、三发苏丹、华人是三角关系。他们的竟争、战斗、融合就是西加的华人历史的一部分。

 

三发地区多产黄金,早在14、15世纪,爪哇人就已经移民到西加从事开采黄金的活动,但由于生产技术不高产量有限。到了18世纪初,华人也从事采金活动,产量提高了很多。在公元1745年三发苏丹召来大批华人开采金矿,并把金矿以租借方式承包给华人,苏丹对华人过于苛刻,要华人缴纳繁重的贡税。又不准华人在矿区自种水稻、蔬菜和经商。并以高价售卖粮食、铁器盐等必需品,不准华人拥有武器和炸药。1770年华人群起反抗,苏丹降低了税收。从此以后华人大量从中国涌入西加。自1770到1860期间,由于采金的热潮西加的西北地区出现了一个华人社会,其中包括各行各业,国内外贸易、商店、制造业、牲畜饲养、渔业、采矿业、运输等各种行业。在各种行业中的参与者几呼全是华人或有华人血统。华人在西加的三发采金结果是:把一个荒芜、几呼无人烟的热带雨林和沼泽地变成一个农业资源和有交通体系的农商业中心。

 

三发地区在18世纪60年代就有采金公司14个,其中“三条沟”公司的总部就设在邦戛,这些公司于1776年联合组成“和顺十四公司”。公司和公司之间、公司与苏丹、公司与达雅人、公司与荷印政府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形成的西加的春秋史。在那个欧洲殖民时代,荷兰人有强大的国力支持、占天时。本地苏丹和达雅人占人和、地利,苏丹为了利益出卖了国家、被荷兰利用。华人什么都没有,还是清帝国的海外流民,靠得是肚子饿胆子大,和本身的智慧和毅力在三发地区谋生存。华人公司和荷兰人的冲突1820就开始,1824年东万律的兰芳公司首领刘台二接受荷印政府的贿赂,成为荷印政府的傀儡,分化华人公司的力量。而三发地区的大港公司、三条沟公司、和顺公司不接受荷印政府收买,被荷印政府长年的经济封锁。他们宁愿不采金,从而转入农业自救,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粮食自足,在三发地区开发出良田和农业区。荷印政府只好用强硬手段,出兵镇压,华人坚决抵抗,但由于力量的悬殊,战争从1880到1885的5年苦战,最后以荷印政府的胜利而告终。西加华人公司的抗荷斗争,大大的推迟了西加里曼丹沦为荷兰殖民地的时间,在印尼反侵略的近代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三发、山口洋一带的华人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末的100多年里在这闭塞的地区里,要采金矿、要开荒种粮食、要应对本地的达雅人的捎扰、要应对三发土王的压迫和荷兰军队的打击。还要应对来自南巴哇的华人公司兰芳公司的掠夺和攻占。迫使华人生死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危机,死死守住自己的家园。经过长期的融合,把多族群的华人融合为一个群体,因为地方被封锁和闭塞,语言的发音自由、随便,语音和腔调起了变化,也把马来语言混进来使用,约定俗成的把河婆客家话变成客家软话,这种音调的客家话全世界都没有,只有在三发、山口洋地区使用,还是统一使用,华人没有第二种方言,潮州人也一样讲这种方言,本地马来人和达雅人也会听和会讲。对该地区的人来说统一的语言就是族群的认同:山口洋人。

 

第二部分   南巴哇、坤甸、东万律和万那地区的华人

与三发土王开采金矿的同时,大量的潮州人和梅县客家人漂洋过海来到西加,他们不到三发、山口洋地区。而是来卡布雅斯河口的坤甸地区,坤甸是马来人王国的中心城市。有码头海船可直接停泊,到西加的华人多在这里上岸。他们来自潮州和、揭阳、潮阳、梅县、揭西(河婆)等地区,也有来自福建和广东其它地方,但以客家人和潮州人最多。他们从坤甸为中心向周围地区分散出去,有的沿卡布雅斯河向内陆寻找工作,以后定居在这条大河的两岸,和有支流的交叉口,长达一千多公里,全是客家人潮州人。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印尼独立)为止,华人人数一直增加,但不稳定,来来回回的往返,赚到钱就回去,钱用完了就再回来来。

 

西加华人在坤甸的历史也始于开采金矿,客家人和潮州人从向土王租土地组矿业公司开始,发展到后来的抢夺和屠杀。最后潮州人被赶出矿区和东万律和万那地区。成功的公司是罗芳柏建立的兰芳公司,用有组织的武装力量夺取金矿区,从1777年到1885年才被荷兰政府解散。生存了108年,时间上和荷兰殖民者统治西加是重叠的,加上本地的马来人王朝和原住民达雅人先已存在,四者之间的合作、斗争和战争的事迹就成为西加坤甸历史的主轴。潮州人在这场纷争中败下阵来,因不能到有客家人的地方谋生,只好在坤甸市里和周围的安全区和西加南部的道房地区另求出路。西加省到上世纪60年代还分成三个华人语言区,一个是三发、山口洋的河婆软话区,坤甸以北的东万律到万那、上侯至卡江上游的梅州客家语区。和坤甸及以南地区的潮州语区。就是华人之间斗争而产生的后果。1885年以后,在荷兰殖民政府法律下,西加华人开始整合,以前恩怨慢慢消除,到了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加速整合副的力度,开始使用共同语言:普通话。

 

西加地区早就以出产金矿和钻石闻名于外,西加与爪哇岛早也有交通往来和迁移的历史,阿拉伯人和爪哇人以及武吉人先后到此,最先居于沿海地区,后来渐渐到了内地和马,土王或苏丹有税可收,也乐意让华人自由居住。有的更以高价把土地转让给华人,而当土地与达雅人有争执时又不负责任,华人在西加采矿因争执而被杀害的大有人在。就地种植和开采金矿都是获利事业,虽有风险,华人往西加各地经营,仍源源不绝,人数高达数万。主要居留地有:南巴哇、坤甸、东万律、万那、大院、昔加罗、新党、于及其附近地区,在各地建造华人市镇。

 

在西加各地经营矿业之华人,因当地缺乏法律管制和对财产的保护。为经营和应付各种事变,迫不得已,按照中国人的方式组成自己的“公司”,管理自治,而成能发展经济的组织单位。以公司名义和土王签合约,给土王或苏丹纳税金,也能帮土王苏丹解决与平定纠纷。得到他们承认,“公司”为一个自治单位。其较大的公司就变成为拥有土地、人民和主权的自治政体。此类公司不单维护各方利益,且能规划交易和纳税,司法与保安,祭祀和教育等的管理方法。但在经营管理方面,公司要保护其民众和地区土族的关系、和经营的竞争能力,如:修筑公路、沟通河道等基础设施。公司间纠纷由各土王苏丹来周全处理。若利益纠纷冲突时,有的甚至用武力来解决,把中国乡村械斗争土地和水源的版本用到西加这片地上,公司之间的打斗时有发生,到互相残杀。

 

到18世纪70年代,西加的华人公司大小几十个,分布在坤甸,东万律,鹿邑和万那一带,如坤甸的聚胜公司、四大家围。鹿邑就以大港公司势力最大。而罗芳柏刚从家乡来到坤甸地区,当时三发鹿邑的大港公司和南吧哇打蜡的华人公司发生战争,大批难民逃到坤甸来避难。罗芳柏在坤甸看到了商机,知道西加是混乱之地、土王和荷兰人没力量管好这地方,只要有武力占有地盘就能有所作为。罗芳柏本身有文化、有谋略能领导,在坤甸组织了梅县人的客家军到东万律地区,以人多势众的掠夺方式霸占他人矿区,屠杀当地开矿的揭阳、潮阳的潮州人以及非梅县的客家人。成为管辖地最广,是具有中国帮会组织性质的公司。有保安、军队、设卡收税。地方的分区领导自称为王,称霸一方。公元1777年罗芳柏正式领导兰芳公司。公司的力量不断增强,地盘扩大到万那和上侯等地,向西想进攻三发鹿邑的华人公司,鹿邑的大港公司防备深严,兰芳公司只好退回东万律。以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兰芳公司和三发的华人公司纷争不断。根据印尼人苏摩诺的印尼文著作《印尼文化历史附件》中说:公元178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下令,坤甸的马来人王朝联合兰芳公司的军队进攻南吧哇马来人土王和上侯的马来人土王,两次战争都取得胜利,兰芳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早有合作关系。帮殖民者开扩殖民地而从中谋取利益。兰芳公司也多次发动对达雅人的战争,两者之间互有胜负,兰芳公司成立后的五十年间充满血腥的战争与屠杀。

 

兰芳公司除了开矿工人外,还有有种植队和运输队和贸易队,以供应各该公司的需要。此外还有特有的农园公司,以种植为主而不兼采金,这种公司通常以稻米和生猪供给矿工,且开垦荒地种水稻

 

兰芳公司的经营状况究竟如何呢?大家认为有金矿可挖,兰芳公司一定富可敌国!其实不然,在那个没有技术的年代,淘金是一艰苦活,西加遍地黄金,是真的,但含量不高。一顿泥沙含量不到0,5克金,今天技术高,但很多金矿公司还是做不起来,民间洗金是集少成多,拖家带口的来干、省吃省用,才有收获的。为什麽马来人的苏丹会顾用华工来开采金矿,其原因就在此。兰芳公司的带头人或许有钱,工人的生活可想而知。为什么西加华人会分布那么广?到处开荒建农园的原因就在此!兰芳公司的东万律地区及其周围也是华人农业最发达地方。

 

兰芳公司的发展到1824年,受荷兰政府的拉拢,投靠荷印政府,成为荷印政府的官员,以换取公司的生存权,到1885年荷兰政府已撤底打败三发的华人公司,有能力掌控全局,解散兰芳公司,华人的政治地位到此结束。

 

第三部分   在荷兰殖民统治下和印尼独立后西加华人概况

在袁冰凌的《婆罗州华人公司制度  .》中有下面的这段话  :“ 荷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巴达维亚所立之政府,与坤甸及南巴哇等土王,先后缔结条约,承认荷兰对其地有统治权,华人公司遂受控制。1798年荷印东印度公司倒闭,1799年由荷兰政府承顶,西加之华人更受荷兰人所压制。各地采矿公司坚持应对,不惜以武力反抗。1855年发动对大港公司的激战,战争从1820年就开始到1885,经过65年的战争,才以荷兰人的胜利结束。在荷文的《荷印战役全集》,关于华人公司之抗战,大约有100页的记载。战后荷兰总督罗赫生为自己辩护说:国家尊严,三发苏丹,达雅克人的权利,已被尊重。而华人公司,也被一劳永逸的摧毁了。”

 

在荷印政府的统治下,西加华人也进入安定期,因有一个强势政府,虽不平等,但有法制。更适合华人生存谋生。以前艰幸开垦的农园和田地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各行各业的发展,市镇也繁荣起来。而在当时的中国正在步步走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不聊生、大批潮人、客家人继续南来到西加,到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治动乱不停、军阀混战。加之交通便利,船只也更大,更大的移民潮来到印尼,华人自由往返印尼和中国之间。在高潮时华人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到今日为止,你在西加大中小市镇一看,几乎看到的全是华人商店,在郊区一看,各行各业都有华人的身影。这就是华人在西加300年来奋斗的成果,西加有今天的成绩,华人居功甚大。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进、9架飞机轰炸坤甸市,炸死许多平民、城市成废墟,又给华人带来另一个恶梦。日军的法西斯式统治让人们进入恐惧中。虽然时间只有三年,但也残杀了很多的华人,知识分子和华人领袖首当其冲。被日军杀害的华人都埋在东万律的战争受害者的集体坟墓中,并设有纪念碑以供后人悼念。

 

1945年印尼独立,华人也都相信好日子会来临了,但历史是风浪式的前进,一路走来少有平静的,风暴随时会括起,生活总是风风雨雨。1957年政府的十号法令禁止华人在县级以下市镇经商。又使大部分华人流离失所。事业与生活从头再来。当时中国政府派船来接华人归国,但因人数众多,船位有限,小部分的人回去了,大部分华人还是留了下来。中国政府当时派光华轮来坤甸和邦戛码头接侨民归国,就是这历史事件的见证。

 

1965年印尼发生军事政变,苏哈多将军上台,这次政治变动主要是消灭印尼共产党,而西加北边的马来西亚边境就有北加里曼丹的共产党游击队活动,中央派了大批军警前往围剿。城市里逮捕华校的学生和被怀疑为共产党的华人,造成很多冤狱案件。内地战区附近的华人乡村被迫撤离,全村村民都被赶往城镇,以断绝村民对共党的支持。华人成为难民、拖家带口在城市里流离失所,由华社组织救济,伤亡很大,有的抛儿弃女、让好心的华人收养。最后他们有的融入华人社区,有的流浪到外岛和雅加达。历史就是开人的玩笑,这个被强迫迁移的广大区域,正是200年前兰芳公司的管辖地,里面居住的都是兰芳公司人员的后裔,梅州及其附近的客家人,也有小部分山口洋的孟加影人被波及。

                        

第四部分   谈家族史、见证坤甸华人历史

讲三个故事,见证历史。吾之友人林剑洲,今年70岁,其家族是坤甸有名望家族,久居于坤甸,不单家族富有,而且家族人口众多,其家族的林兰香有限公司,在坤甸很出名。经几代人在坤甸经商和其它业务。看他公司的名字“兰香”,就会知道他和“兰芳”可能会有渊源。据林君告知:其祖上确和兰芳公司有关系,但在那一代他本人也模糊,老一代人都没了,但家族里从前有一个故事却是家族人人都知道的。他们家族祖先到坤甸时,正是兰芳公司强盛时代,那时潮州人不敢往坤甸郊外,因那是客家人的天下。他家族的这位先祖是好武艺,人长的帅,性好斗。某一天在坤甸新埠头与客家人斗殴,被客家人捉住送往松柏港的客家人控制区,扣留在那儿。也是姻缘巧合,他便被这区姓钟的“公主”看上。那时代兰芳公司的头人和在地方上的统治将军都称王,松柏港的钟姓将军很受公司的重用,所以以王来称呼,其女儿自然成为公主。经过一番周折,他俩结为夫妇。从此以后他们在坤甸做生意一帆风顺,有了强有力的岳父和贤内助能和郊外的客家人做生意,财源滚滚而来。据说在他们结婚时还有一短插曲,双方还有一个宣誓,也就是诅咒:潮州男人娶了客家女为媳妇,以后子孙旺盛。如潮州女嫁给客家人为媳妇,则家破衰落。

 

这是客家和潮州人在争斗中联姻的历史,由此见证了兰芳公司那段历史的真实。他们的家族也从此兴旺,到1944年林君出生时,他们是坤甸最大的家族,家族的男人多是当时华人社会的领导,林君之父是外国得到学位的留学生、坤甸华校校长。日军占领坤甸时被日军杀害,而林君的两个兄长和一个姐姐也被日飞机炸死。

 

另一友人张君。今年65岁,他是梅县客家人,现已移居雅加达,从事商业活动。他小时居住在西加万那(Ngabang),小时候都看到祖父辈再茶余饭后常谈论和演示武艺。他也不知道已经几代居住在万那,但很知道祖上是天地会会员,图谋反清复明,被清皇朝下令捉拿,带着辫子逃到西加来,在东万律帮罗芳柏做事,后来定居万那,对其家族历史他家没有记录。如果他讲的属实,兰芳公司那就与中国的帮会有关系,以帮会制度来建西加华人村社自治制度就不足为奇了。而鹿邑华人公司就和天地会相关连的,史书上都有记载。

 

我的外祖父姓陈,他生于19世纪末,上世纪80年代逝世。他的祖父于19世纪初从广东河婆来到西加。当时已是荷印政府时代,开始在坤甸的新埠头约三公里的地方开荒,住在一条卡江小支流里面4公里处的河边,搭亚答屋居住(茅屋),砍伐森林烧山种黄梨为生。这条河也叫黄梨沟,以后种胡椒,所以又叫胡椒港。种黄梨的生活过的很艰难,产量多没人买。只好在黄梨树的中间种上橡胶树,就这样劳劳碌碌的勉强生活下来,外祖父的父亲早亡,为了生活,母亲再嫁,兄弟不同姓。当时在这条沟里生活的全是潮州人和原地主马来人,只有他们一家客家人。生活的很和谐,要修理屋子需要大量木材,大家集合十多二十人,一同进森林砍木,一起抬到河边后运回来,明天一天就把老屋子拆了再盖好,潮州人把他家叫“老陈”。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我已经上小学,放假一定到外公家住两个礼拜,这是最快乐的时光。大森林附近是玩耍好地方,橡胶树林约两公顷,树大两个人抱不过来,舅舅和阿姨四五个人早上五点就要去割树胶,到早上七点才割完回来,吃了早点再到回去收胶汁,至十点多收完回来,在固定地方加工制成烟花吊在竹竿上,做完了工作刚好吃午饭。中午休息。下午两点到晚上六点,大家都在屋后的菜园里工作、种和收割蔬菜、浇肥、浇水等工作,女人养猪、养鸡和做家务,一家二十多人住在一间大屋里。虽然不富裕,但生活过的很踏实。这家人从先祖至今已六、七代人,现在算起来最少也有500人以上分散在各地,但那开荒的三公顷地还在,橡胶树已太老,被砍掉了。今已是坤甸市的郊区,地很值钱的,我的一些舅舅和表兄弟还住在那儿,菜还在种,猪也在养。160年以来,传了六、七代人,一家人见证了坤甸150年至175年的历史,也是西加华人的奋斗史、辛酸史的写照。

 

结束语    今天华人生活在印尼的民主时代,华人已是印尼民族家庭中的一员,一切都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回顾我们先人的历史,社会的动荡无非就是“贫穷”和“不公”。另外就是“己之所欲,强加于人”。现在社会也是如此,战争动乱由此而来。今日华人所处的社会:印尼主流回教文化和西方文化、华人文化交融在一起,在融合与竟争中“适者生存”,这是生存规律。愿华人能在这历史潮流中,在不失华族尊严的前提下、把握好方向,稳步前进。

 

由李学民和黄昆章合著的《印尼华侨史》有几十万字,厚440页,对印尼的华人历史有详细的记载。唯独对西加华人的资料只有5页。可见西加华人历史还是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原因是书面的纪录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这都要等以后资料的发掘和遗留下来的器物史料纪载来决定。

 

参考资料:

1.《印尼华侨史》(古代至1949年),黄昆章和李学民著。

2.《西婆罗洲罗芳柏等所建共和国考》罗香林著。

3.  婆罗州华人公司制度》袁冰凌编写。

4.   网上资料。

辦公室秘書處
TEOCHEW NUSANTARA
Rukan Sentra Latumenten Blok C No.12-12A-12B
JL. Prof. Dr. Latumenten, No. 50 Jelambar Baru
Kec. Grogol petamburan, Kota Jakarta Barat
DKI Jakarta 11460 - Indonesia